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簡稱《規劃》)。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它不僅對未來十年的農業發展作出系統規劃,更把“農業強國”這一戰略任務,上升到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全局中的基礎性地位。
《規劃》有很多亮點,筆者將從三個關鍵詞,即糧食安全、片區化理念、農民增收,結合河南實際,聊聊如何把這份國家藍圖轉化為“本地施工圖”。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河南要端穩中國飯碗
《規劃》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特別強調了“產能建設”,明確提出到2027年要實現1.4萬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目標。這背后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里主要裝的是中國糧食。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每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左右,貢獻全國近十分之一的糧食。也正因為這樣,河南在農業強國大棋局中,扮演著“壓艙石”“頂梁柱”的角色。
那么,河南該怎么做?
繼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規劃》要求,永久基本農田要逐步建成高標準農田。河南有龐大的耕地面積,有豐富的水利體系,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不能只圖數量,還要出“真品質”。
用好農業科技,推動單產提升。河南種糧靠天吃飯的老問題依然存在,抗旱、抗澇能力不強。要牢牢抓住科技這把“金鑰匙”,特別是在小麥育種、高產栽培、水肥一體化等領域持續發力,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
建立健全種糧收益保障機制。種田要靠政策“托底”、市場“兜底”、服務“補臺”,完善種糧補貼、農業保險、最低收購價等機制,減少農民種糧的市場波動風險,穩住種糧的“基本盤”。
推動片區化統籌: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片區化”是以一個片區為單元,統籌產業、基礎設施、生態治理、公共服務、人才配置等,形成有內生動力的鄉村發展組團。
《規劃》雖然沒有直接使用“片區化”這個詞,但它在整個文件中貫穿始終。比如強調城鄉融合、縣域統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設施農業成片推進等,背后其實都是片區化的邏輯思維在起作用。
對河南而言,“片區化”可以成為農業強省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重要路徑。
以片區化統籌產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有的地方適合種糧,有的地方適合種植蔬菜、水果,有的地方適合搞林下經濟、畜牧養殖。通過片區劃分,把資源、功能、產業配置做細做優,差異化發展,更高效也更可持續,構建起村有主業、片有龍頭、縣有鏈主的產業組織體系,實現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和鄉村產業集聚區。片區化能打破單個村莊“小、散、弱”的格局,把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市場銷售、文旅融合放到一張圖上推進,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高效運作。
用片區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現在很多農村問題,說到底是城市資源進不來、農村資源出不去。通過片區化統籌,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導區為引領,把城鎮的交通、教育、醫療、數字化、物流等資源輻射進來,同時讓農村的產業、勞動力、生態價值能更好對接城市市場,實現“雙向奔赴”。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讓農民真正成為農業強國的受益者、建設者
農業強不強,農民有沒有獲得感是最根本的衡量標準。《規劃》提出要“共建共享、富裕農民”,強調農民收入增長要與GDP增長同步,城鄉收入差距要持續縮小。
河南作為農業勞動力大省,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關鍵。
推動“產業帶農”升級為“主體聯農”。過去“龍頭企業帶動”帶動能力有限,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現在要推動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建立更穩定的合同關系、股份合作,甚至“共建共享”的聯合體,讓農民從“被動跟隨者”變為“共同參與者”。
拓展農民增收的多元路徑。種地收入有限,但農業服務、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電商直播等,都可以為農民帶來新收入的渠道。特別是年輕人、返鄉人,要通過技能培訓和平臺支持,打開多元增收門路。
打造農民致富“頭雁群”。一些會經營、懂技術的農民能帶一大片人致富。河南各地要下力氣培養一批“新農人”,既當“種地能手”,也當“產業經理人”,把小農戶帶上現代農業的快車道。
總之,農業強國建設,河南責無旁貸。這次《規劃》明確了一個方向:農業強國不是簡單的農業產量多、農產品出口強,而是科技強、體系強、生態強、產業強、農民富、治理好。農業強國的賽道已經開啟,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要主動擔起這個歷史使命。我相信,只要方向不偏、措施得當、干部實干、農民參與,河南一定能交出一份“農業強國”的精彩答卷。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特約專家 楊建國 中原農谷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國資國企專家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