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2025(第二屆)高工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上,許多行業大咖表示,面對當下人形機器人熱潮,我們尚需“冷思考”。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當資本、政策、流量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涌來,當新公司、新技術與新產品層出不窮地涌現,“野蠻生長”“日新月異”成為許多行業參與者共同的體感。
隨著初創公司競逐加速、老牌科技巨頭紛紛下場,所有“玩家”都希望能夠在這條新賽道真正騰飛前,實現盡早卡位。所有跡象也都在表明,“量產元年”似乎近在眼前。
但不可回避的是,人形機器人至今尚未實現商業化落地。朱嘯虎們提出的“泡沫論”正是這樣一種警示——如何讓人形機器人真正被用起來,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非大玩具,是全行業都想解答的關鍵問題。
從多個具身智能企業的2025年量產計劃來看,他們的交付規模在幾十到幾百臺不等。目前,行業內達成的共識是,“幾十到幾百臺”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數字了。
同時,從技術卡點來看,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功能仍有很大局限。雖然配套產業鏈企業種類齊全,但機器人本體廠商非標準化定制需求,也使得硬件成本居高不下。
事實上,如果量產不能為企業帶來正向的現金流,量產產品無法真正解決某項需求并實現規模應用,那么量產并不意味商用落地。
坦白而言,在“野蠻生長”的早期,作為新興產業的人形機器人究竟能用在哪里?應該怎么用?大家都不清楚。就連需要什么樣的零部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那么,該如何打通人形機器人商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呢?這個問題或許需要時間作答。在漫長的產業成長期里,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需要冷靜觀察,不斷進化,才能在熱烈的氣氛之下,踏實地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大河財立方 記者 王宇 鄭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