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鄭棋文 王宇】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4月10日,2025(第二屆)高工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在上海工業智能中心舉行。
大河財立方記者了解到,本次峰會以“聚焦供應鏈,開啟人形量產元年”為主題,吸引了超200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行業專家、企業高管及投資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形機器人技術突破與產業化落地的關鍵路徑。
人形機器人圈“頂流”聚會 維他動力、開普勒等說了什么?
2025年,國產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從“實驗室創新”向“規模化量產”跨越。但不可回避的現實是,人形機器人至今尚未實現商業化落地。
在4月10日高工人形機器人技術應用峰會現場,靈寶CASBOT、開普勒、星海圖、少年游等具身智能企業被問及諸多相關問題:
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今年量產的規模在什么量級?
年內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機器人?
機器人首先應該在哪些場景里用?
…… ……
從2025年量產計劃來看,多個具身智能企業的交付規模在幾十到幾百臺不等。目前,行業內達成的共識是,“幾十到幾百臺”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數字了。但在量產落地場景方面,多位具身智能行業人士有著不同看法。
有人看好工業場景。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裁宋華認為,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泛化能力過于看重。實際上,機器人只需要在豐富的場景中完成個別工位的工作就可以了。而只要機器人能智能化解決相關問題,就可以運用在工業中。
維他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余軼南則認為,首先量產落地的并不一定只會在工業領域。社會對于高質量服務的需求和迫切性將在10年內持續上行,因此他們選擇瞄準家庭服務場景。
“前通用機器人正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機遇。”余軼南進一步解釋道,電力、算力、智力等行業核心能力成熟奠定了機器人行業爆發的基礎;從模塊化到多模態大模型的技術突破帶來了機器人自主化的新可能。
在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熊蓉看來,當人們討論具身智能商業化落地時,應該仔細梳理我們需要怎么樣的機器人。
她指出,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在工廠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柔性非常差,流程固化很難更改,大家對具身智能目前的期待,是能夠像人一樣進行無縫替換,讓它快捷地部署、適應柔性化生產的需求,具有如人一樣的泛化能力,降低對專家編程的依賴。除了可泛化性,具身智能依然需要具備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的優點,如何實現兩者的兼顧就是落地的關鍵。
預計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超500萬臺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加速崛起
峰會現場,《2025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發布。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預測,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1.24萬臺,市場規模63.39億元,其中,中國的銷售或達到7300臺。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接近34萬臺,市場規模將超過640億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超過500萬臺,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目前,行業內已經具備量產人形機器人的能力,但是產品的性能和配置未必可以適用于我們的現實場景。”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提到,我們應該警惕人形機器人所謂的“量產陷阱”,規模量產并不等同于商業化落地成功,從產品到工程化部署還有N個坑要填。
盧瀚宸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在中短期內并不清晰,尚處于摸索階段?,F階段,技術能力才是人形機器人的主要卡點,而不是生產成本等,在硬件方案和軟件技術路線尚未真正收斂之前,現階段廠商的內卷某種程度上屬于無效競爭。
同時,盧瀚宸預測,2025年人形機器人將在汽車制造的搬運、上下料等細分環節出現一些商業化落地的案例;2026年開始在ToB端起量,能實現批量化規模應用;2030年可能會在ToC端起量。
雖然人形機器人產品落地與產業鏈崛起勢頭正盛,但依然有人保持冷靜的態度。
高工機器人總經理羅思娜表示,當前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烈火烹油,但她已經感受到火熱下的一絲寒意。她認為,故事可以講得很精彩,但落地才是真正見真章的時候:量產能力、成本控制、場景驗證,任何一環都可能讓企業掉隊。
在諸多與會專家看來,人形機器人作為當前受全球追捧的賽道,仍處于產業“野蠻生長”的早期,人形機器人需要什么樣的零部件?人形機器人能用在哪里?應該怎么用?尚無標準答案。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只有冷靜觀察,通過堅實數據與可靠信息,才能在熱烈的氣氛之下,踏實地推動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
未來,隨著政策扶持深化、資本持續投入及企業創新加速,本土人形機器人產業必將引領全球智能化浪潮,開啟“人機共生”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