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娶親成為實驗區婚俗改革新時尚。受訪者供圖
2024年3月,西平縣舉行集體婚禮,抵制高價彩禮,倡導婚嫁新風。受訪者供圖
從伏牛深山到豫東平原,從大別山區到黃河兩岸,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塑延續千年的婚嫁傳統。
從2021年開始,我省組織實施了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目前我省共有2個國家級、33個省級婚俗改革實驗區。作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的主戰場,我省正試圖破解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婚嫁陋習,努力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穩定。
3月26日至30日,記者先后走進開封市禹王臺區、寧陵縣、濮陽市等婚俗改革實驗區,通過走訪基層干部和村民,傾聽正在發生的婚嫁新故事。
突破:從“天價彩禮”到“零彩禮”
3月27日,在開封市禹王臺區蘆花崗社區,81歲的居民韓芳對自己的孫媳婦高瑩贊不絕口。
3年前,韓芳膝關節有了毛病,無法站立,想做手術,但考慮到孫子該結婚了,彩禮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便忍痛拖著病情。哪想到高瑩一家主動提出不要彩禮,并且簡辦婚禮。高瑩說:“我父母認為,只要我幸福就行,彩禮就是一個虛禮。”
2022年9月,韓芳的孫子與高瑩舉辦了婚禮,當天的婚宴只請了7桌客人。“俺家孫媳婦真好,打工回來都給我洗腳。”韓芳動情地說,這么好的姑娘真不好找。
西平縣出山鎮任莊村村民張世楊與蒲子恒是自由戀愛,籌備婚禮時,蒲子恒說服父母放棄彩禮,選擇“零彩禮”結婚。去年兩人舉行婚禮,現場簡單溫馨,充滿真情,為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去年10月,濮陽縣16對青年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邁火盆、跨馬鞍、拜天地、喝合巹酒……簡單而溫馨。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做法:都是“零彩禮”結婚。
如今,我省選樹了55個事跡突出、代表性強的婚嫁“新事新辦好家庭”,在全省予以通報表彰。同時,我省創造了一批好品牌,為婚俗改革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例如:鶴壁市山城區打造了以婚姻家庭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愛情小巷”,小巷里有婚姻登記中心、相親中心、未來郵局、咖啡店、婚紗禮服店等實體,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打卡地。寧陵縣各村都建立了移風易俗館和宴會大廳,婚宴隨禮統一標準,婚事新辦、勤儉節約蔚然成風。
暗礁:傳統觀念與利益的博弈
但是,婚俗改革并非一帆風順,陳規陋習也不是一觸即潰。在有些地方,甚至是暗礁重重,舉步維艱。
在我省,豫東是高彩禮的重災區,豫東、豫北的彩禮高于豫南、豫西,農村的彩禮高于城市。在豫東,記者碰巧遇到一對新人的訂婚宴,共招待親朋近20桌。女方的父親說,未來結婚宴請比這規模還要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老少爺們都這么辦,自家的儀式如果過于簡單,會受大家恥笑的。
很多地方存在這樣的“陰陽合同”:新人明面上簽3萬元彩禮承諾書,私下卻另立18萬元借款協議。新人參加了集體婚禮,但回頭在家鄉又舉辦一場盛大的傳統婚禮。
省社科院人口發展研究所專家閆慈說,這種現象背后,既是根深蒂固的“面子經濟”,也有利益的博弈。一方面,在婚俗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很多家庭更容易“從眾”“從俗”,并把陳規陋習當作合理合法合情的“風俗”,在婚嫁中收“高彩禮”、大操大辦。另一方面,利益的博弈在其中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如今,把孩子養大成本不低,有些家庭想借婚嫁收回成本,或者把收的“高彩禮”給女兒,或者自留改善生活。對有男孩的家庭來說,還有另外的考慮:嫁女兒收的彩禮,要覆蓋兒子娶親的支出,形成閉環式的“婚姻內循環”。
“紅娘”在婚俗改革中的作用不可小覷。豫南某縣調查顯示,專職媒婆說成婚事平均收取8000元酬金,很多時候為促成交易,“紅娘”往往哄抬彩禮標準。
兒子娶媳婦,爹娘脫層皮。采訪中,很多人認為,適度的彩禮是社會風俗,但高價彩禮是社會流毒。一方面,動輒幾十萬元的彩禮對于普通家庭而言是真切的經濟壓力,有人因送出高價彩禮返貧致貧,有人因拿不出高價彩禮由愛生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家庭打著彩禮的名頭,毫不避諱地索要高價彩禮,試圖以婚謀財。
突圍:軟硬結合為高價彩禮降溫
2019年3月,范縣楊集鄉西桑莊村村民王彤彤“零彩禮”出嫁,當時的縣委主要領導親自前來祝賀,給予褒獎。原來,在王彤彤和男方家“換大貼”的日子,按照當地風俗,男方應向女方送上結婚彩禮。但是,王彤彤全家為響應國家移風易俗和當地婚事新辦的號召,把彩禮如數退還給了男方。此后,每逢出現“零彩禮”的典型,范縣當地領導都親自前往祝賀。
業內專家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高價彩禮、推進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而要以機制、人文、良俗軟硬結合,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一方面,用好體制機制“硬抓手”。在農村,各級黨員干部的言行是引導老百姓抵制高價彩禮的重要一環。為高價彩禮降溫,關鍵是形成黨委領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特別是發動黨員干部起到帶頭示范作用,身體力行當好移風易俗宣傳員、引導者和排頭兵。
另一方面,鏟除思想上的根子,要靠“軟宣傳”。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方式方法,開展各項倡導結婚零彩禮、少彩禮的宣傳活動,讓移風易俗成為風氣,讓老百姓打心眼里明白、認同彩禮是一種禮數,而非一場交易。新鄉市開展“我眼中的新時代婚禮”短視頻大賽,新野縣編排戲劇《簡易婚禮》,范縣創作戲曲《石磨的婚事》,開封市禹王臺區建設了“河南首家婚俗文化紀念館”,都為婚俗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開封市民政局局長高曉燕認為,對于婚俗改革,選準“切入點”也很重要,以“小切口”推動“大改革”。同時,用好紅白理事會,在全市鄉鎮(辦事處)和村(社區)推行紅白理事會全覆蓋,并將婚喪陋俗、天價彩禮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規范婚事辦理標準,倡導健康、節儉、文明的婚嫁新風尚。
當開封清明上河園里的宋代婚俗表演迎來游客喝彩時,現實中的中原大地正在書寫新的婚嫁文明史。這場改革的價值不僅在于為“愛”減負,更在于重構社會的價值坐標系。(河南日報記者 李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