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呼吸道疾病進入高發時期。監測顯示,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為主,此外還有鼻病毒、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分析認為,近期我國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有關。
那么,這些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都有啥癥狀?咋區別?怎么傳播?一起了解!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單股負鏈分節段RNA病毒。
流感特征
流感在流行病學上最顯著的特點為突然暴發,迅速擴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我國北方地區流行高峰一般發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區全年流行,高峰多發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會自然停止,發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傳染源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過氣溶膠經呼吸道傳播有待進一步確認。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發生變異(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壓力下,每隔2-3年就會有流行病學上重要的抗原變異株出現),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
重癥病例高危人群
①妊娠期婦女;
②伴有以下疾病或狀況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應用免疫抑制劑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及集體生活于養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療養機構的被看護人員、19歲以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③肥胖者(BMI>30);
④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并發癥);
⑤年齡≥65歲的老年人。
典型癥狀
(一)一般人群流感癥狀及體征
1.單純型流感。最常見。突然起病,高熱,體溫可達39-40℃,可有畏寒、寒戰,多伴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適等。顏面潮紅,眼結膜外眥輕度充血。如無并發癥呈自限性過程,多于發病3-4天后體溫逐漸消退,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復常需1-2周。輕癥者如普通感冒,癥狀輕,2-3天可恢復。
2.中毒型流感。極少見。表現為高熱、休克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嚴重癥狀,病死率高。
3.胃腸型流感。除發熱外,以嘔吐、腹瀉為顯著特點,兒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復。
(二)特殊人群的臨床表現
1.兒童。在流感流行季節,有超過40%的學齡前兒童及30%的學齡兒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兒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現為輕型流感,主要癥狀為發熱、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頭痛,少部分出現肌痛、嘔吐、腹瀉。嬰幼兒流感的臨床癥狀往往不典型,可出現高熱驚厥。新生兒流感少見,但易合并肺炎,常有敗血癥表現,如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小兒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及胃腸道癥狀較成人常見。
2.老年人。65歲以上流感患者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常存有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原發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較重,病情進展快,發生肺炎率高于青壯年人,其他系統損傷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導致的心電圖異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也可并發腦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
3.妊娠婦女。中晚期妊娠婦女感染流感病毒后除發熱、咳嗽等表現外,易發生肺炎,迅速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癥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可導致流產、早產、胎兒窘迫及胎死宮內。可誘發原有基礎疾病的加重,病情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發病2天內未行抗病毒治療者病死率明顯增加。
4.免疫缺陷人群。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感染流感病毒后發生重癥流感的危險性明顯增加,由于易出現流感病毒性肺炎,發病后可迅速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及紫紺,病死率高。
人偏肺病毒
人偏肺病毒屬于肺炎病毒科偏肺病毒屬,RNA病毒。
一般特征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人體感染人偏肺病毒后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散發,多發生于冬末及春初。hMPV感染大多表現為輕度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因出現毛細支氣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和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等并發癥需要住院治療,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進展為重癥肺炎,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甚至導致死亡。
傳染源
hMPV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從潛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在5歲以下兒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為多見。
典型癥狀
潛伏期3-9天,多為3-6天。多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熱、咳嗽、鼻塞、流涕、聲音嘶啞等,1周左右癥狀逐漸緩解。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毛細支氣管炎、重癥肺炎和ARDS,COPD患者感染后病情可加重,支氣管哮喘患者可誘發急性發作。
嚴重下呼吸道感染多見于幼兒、老年人等人群。肺移植、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癥狀更重,病死率也相對較高。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屬于肺病毒科正肺病毒屬,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見的一種病毒,RNA病毒,優勢病毒株每年變異,易反復感染,季節性流行病毒。
一般特征
呼吸道普通感染,一般上呼吸道的病原體,鼻塞、流涕、咽痛和咳嗽,偶有發熱。
傳播方式
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我國北方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流行,多在1-2月份;在南方一年四季均發病,夏秋季相對高發。
易感人群
5歲以下特別是2歲以下嬰幼兒,也有部分年齡較大的兒童。
典型癥狀
感染后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即可為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為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但多為輕微上感。
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和聲音嘶啞;體檢可見鼻黏膜、咽部、球結膜、鼓膜等處充血、水腫。
下呼吸道感染癥狀,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數天后,嬰幼兒可出現毛細支氣管炎或肺炎,表現為咳嗽、喘息,進一步加重出現呼吸急促、費力和喂養困難。
高危人群
哮喘兒童。
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種無外殼的雙鏈DNA病毒,ADV感染肺炎曾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病毒性肺炎。
一般特征
急性起病,持續高熱,中毒癥狀重,易合并心肌炎和多器官衰竭。
傳播方式
腺病毒一般通過呼吸道傳染,在集體兒童機構中往往同時發生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腺病毒肺炎在我國北方多見于冬春兩季,夏、秋季僅偶見,在南方高流行年則多見于秋季。
易感人群
6月-2歲小兒多見。
典型癥狀
①發熱,呈稽留高熱或弛張熱,持續2-3周;②面色蒼白或發灰,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③咳嗽,頻繁,喘憋,不同程度呼吸困難和發紺,④嘔吐、腹瀉,甚至消化道出血;⑤因缺氧導致腦水腫而出現嗜睡、昏迷或抽搐發作。
根據呼吸系統和中毒癥狀分為輕癥及重癥,輕癥一般在7-11日體溫驟降,其他癥狀也較快消失,肺部陰影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癥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有明顯嗜睡,面色蒼白發灰,肝腫大顯著,喘憋明顯,肺有大片實變,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驚厥、半昏迷?;謴驼哂诘?0-15日退熱,肺部病變恢復期更長,需1-4月之久;3-4個月后尚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張,日后可能發展成支氣管擴張。
鼻病毒
鼻病毒屬小RNA病毒科,呼吸道感染中常見病毒。
一般特征
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常見的病原。
傳播方式
主要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經鼻、口、眼黏膜進入體內,在鼻咽腔內增殖。潛伏期1-2天,臨床癥狀有流涕、鼻塞、噴嚏、頭痛、咽痛和咳嗽等,體溫不增高或略有增高。該病毒引起為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自愈。
典型癥狀
臨床表現和普通感冒相同,潛伏期1~2天,臨床癥狀有流涕、鼻塞、噴嚏、頭痛、咽痛和咳嗽等,體溫不增高或略有增高。該病毒引起為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自愈。
主要并發癥為繼發性細菌感染,如鼻竇炎、中耳炎和支氣管炎等。
新型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為冠狀病毒科β屬冠狀病毒,單股正鏈RNA病毒。
一般特征
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重癥患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性休克,合并有心肌損傷和急性腎衰損傷等臟器功能損傷,進而發展為多器官功能衰竭多數患者癥狀輕微,預后良好。
傳染源
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傳播途徑
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疫苗接種可獲一定免疫力)
典型癥狀
潛伏期為1-14天,多為3-7天。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以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等為首發癥狀,少數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癥狀;重癥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進展為ARDS、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極少數可有CNS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壞死。輕型患者可表現為低熱、輕型乏力、嗅覺及味覺障礙、無肺炎表現;少數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可無明顯臨床表現。重癥、危重癥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有基礎病者、晚期妊娠和圍產期女性、肥胖者),兒童可有多系統炎癥綜合征(MIS-C)。
肺炎支原體
肺炎支原體是人類支原體肺炎的病原體,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無細胞壁結構,對作用于細胞壁的抗菌素(如青霉素類、頭孢類)無效。
典型特征
支原體肺炎的病理改變以間質性肺炎為主。
肺炎支原體肺炎:指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癥,可以累及支氣管、細支氣管、肺泡和肺間質。
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指MPP患兒使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治療7d及以上,仍持續發熱、臨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學所見加重、出現肺外并發癥者。
大環內酯類藥物無反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指MPP患兒經過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治療72h,仍持續發熱,臨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學無改善或呈進一步加重的MPP。原因與MP耐藥、異常免疫炎癥反應以及混合感染等有關。
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指MPP病情嚴重,符合重癥CAP判定標準。
危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指患兒病情迅速進展、出現呼吸衰竭或危及生命的肺外并發癥,需要進行生命支持治療的少數SMPP。國外文獻也將此類MPP稱為暴發性肺炎支原體肺炎。
傳播途徑
主要經飛沫傳染,潛伏期2-3周。
易感人群
發病率以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最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重癥和危重癥的早期預警指標
以下指標提示有發展為重癥和危重癥的風險:
(1)治療后72 h持續高熱不退;
(2)存在感染中毒癥狀;
(3)病情和影像學進展迅速,多肺葉浸潤;
(4)CRP、LDH、D-二聚體、ALT明顯升高,出現的時間越早,病情越重;
(5)治療后低氧血癥和呼吸困難難以緩解或進展;
(6)存在基礎疾病,包括哮喘和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
(7)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治療延遲。
典型癥狀
起病緩慢,病初全身不適、乏力和頭痛;2-3天后發熱,體溫較高多在39℃左右,伴咽痛和肌肉酸痛。
咳嗽為突出癥狀,初為干咳后為頑固性劇咳,咳嗽較為劇烈,可類似百日咳樣咳嗽;肺部早期體征可不明顯,隨病情進展可出現呼吸音降低和干、濕性啰音;這種咳嗽高熱癥狀與肺部較少體征的不一致是支原體肺炎的特點之一。部分患兒有喘息表現,以嬰幼兒多見。
部分患者會出現肺外表現,如心肌炎、溶血性貧血、腦膜炎和格林巴利綜合征等。
Q:近期呼吸道疾病高發,該如何預防?
1.保持營養均衡
不偏食不挑食,營養均衡,增強體質多吃蔬菜蛋奶,少吃油膩和辛辣食物。
2.少去人群密集地
盡量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去公共場所要戴口罩。
3.勤洗手
要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用流動的水洗手。
4.保持空氣清新
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5.及時接種疫苗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可顯著降低患流感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
手足口病疫苗、肺炎疫苗等主動免疫手段,均有很好的預防相關疾病的效果,無禁忌癥的人群建議接種。
供稿: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