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卞瑞鶴 劉鶴洋
家家戶戶 “小洋樓”,房前屋后瓜果飄香,小汽車開著,錢在銀行存著——這個“富且美”的小村莊,是位于蘭考縣三義寨鄉的白云山村。
7月16日下午,美麗的白云山村并不顯得炎熱。
6年前,在外“闖蕩”的陳保超響應政府“鄉賢回歸”的號召,接替老支書帶領村民在脫貧的道路上繼續前行。“那時候,村里還比較窮,我領著村里的黨員干部東奔西跑,到山東壽光學習了人家種植溫室大棚蔬菜的模式和經驗后,決定在村里種植反季節番茄。” 陳保超介紹。
白云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那時起。回來后,他整合村里土地1034畝,建設了165座溫室大棚。這個豫東地區規模連片面積最大的番茄大棚園區,年產番茄1000萬斤,解決就業500多人。“白云山村土壤呈弱堿性,我們選用好的品種,使用好的肥料,種出的番茄深受市場歡迎,每斤高出市場價五六毛錢仍供不應求。”陳保超說,他喜歡講關于村里種植番茄的故事。
經過幾年的發展,白云山村很快脫貧致富。村民家家戶戶蓋上了樓房,村里建立的交易市場讓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陳保超也由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西紅柿首富”。
富起來的白云山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事是讓村莊變美。當時,蘭考縣提出的“一宅變四園”的美麗鄉村建設思路,正好迎合了白云山村的發展需求。很快,全村拆除了門樓、空心院,一個個原本封閉的院落搖身一變,成了環境優美的果園、菜園、花園和游園。“我們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拓展了發展空間,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拉近了群眾距離,和睦了鄰里關系,實現了鄉風文明。”陳保超說。
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反映著鄉村的和諧幸福。白云山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整個村莊人口的18%。通過“一宅四院”,白云山村在整合出的12畝建設用地上,專門為老年人建設了“暮云之家”。村里推行的“居家供養+集中供養”農村養老模式,讓五保戶、斷代戶、獨居老人實現集中供養。
產業發展了,村民富裕了,村莊的文明程度和治安狀況也大大提升。門樓和院墻拆除后,白云山村實現了“數字賦能、天眼看家”,在村口、路口、家門口都安裝了攝像頭,村民通過手機,就能隨時看到家里的情況。
劉保超說,下一步白云山村還要做兩件事:一是產業繼續升級,“原來村里只種蔬菜番茄,4塊錢一斤,接下來要種水果番茄,每斤能買到15-20元錢;第二是美麗鄉村建好后,要讓鄉村活起來、動起來,結合蘭考縣獨有的考察經濟、培訓經濟、研學經濟,白云山村將開展農村支部書記和鄉村運營師的培訓,繼續引領蘭考美麗鄉村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