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就社會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回答媒體提問。
金壯龍:“十四五”期間推動建設1萬個以上5G工廠
面對當前多重挑戰,如何推動我國工業穩增長?怎樣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助推5G快速發展,今年將有哪些新舉措?在5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就當前工信領域熱點話題,回應關切。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面對下行壓力,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工業經濟總體回穩向好。
“工業在宏觀經濟大盤中‘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金壯龍表示,2022年,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我國制造業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他認為,今年工業經濟發展有不少有利因素: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會進一步釋放企業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產業升級動力。
“1、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都在50%以上,說明制造業處于景氣區間。今年工業經濟有望回升向好,對此我們充滿信心。”金壯龍給出明確任務清單——
促進電子、汽車、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穩步增長;推進產融結合,持續加大各類投資;穩住新能源汽車大宗消費,擴大多領域消費;發揮地方積極性,支持各地產業有序發展。
就社會關注度較高的5G話題,金壯龍介紹說,當前我國5G移動電話用戶已經超過5.75億,今年我國5G基站總量有望超過290萬個。
“國民經濟97個大類,一半以上用了5G。在采礦、港口、電力、大飛機制造領域,5G得到廣泛應用。”金壯龍說,今年將新建開通5G基站60萬個。同時,擴大5G行業應用,尤其在工業領域,工信部計劃“十四五”期間推動建設1萬個以上5G工廠。
他說,工信部正在總結推廣5G經驗,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產業體系完備優勢,產學研用集中發力,加強國際合作,加快6G研發。(據新華社電)
王志剛: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
在“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圍繞基礎研究、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熱點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與全國研發投入相比,基礎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在答記者問時王志剛介紹,基礎研究屬于科技創新全局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也應該進行頂層設計。
“我們發布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同時圍繞加強基礎研究在創新環境建設、人才評價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王志剛說。
建成“中國天眼”FAST、穩態強磁場、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在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人工合成淀粉、納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近年來,我國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動基礎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通過基礎研究才能變不確定性為確定性,變未知為已知。”王志剛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一是加強由好奇心驅動,進行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二是加強由國家戰略目標驅動,進行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三是加強市場驅動,進行應用型基礎研究。
“這樣使得基礎研究成體系布局、成系統推進,使我們的基礎研究與國家戰略、國家發展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王志剛說。
ChatGPT是近期國內外市場高度關注的話題,國內多家企業也相繼宣布有相關業務布局。“ChatGPT之所以引起關注,在于它作為一個大模型,有效結合了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部長通道”上,王志剛在回答記者有關提問時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同樣一種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發動機,大家都能做出發動機,但質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盤帶、射門,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總的來講,人工智能是大方向、大領域,它的影響絕不僅僅在科技領域本身。”王志剛表示,希望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能更好進步,為推動全球人工智能發展作出中國貢獻。(據新華社電)
黃潤秋:污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怎樣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席國發揮了哪些作用?
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對生態環保領域相關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黃潤秋說,近十年來,我國在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污染物排放持續大幅度降低。實踐表明,保護生態環境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促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他表示,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也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去年生態環境部本級審批180個重大項目,涉及投資1.9萬億元;指導地方審批12.3萬個項目,涉及投資23.3萬億元,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了貢獻。
黃潤秋說,要繼續強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評要素保障,守住“三條底線”,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依法依規的底線,生態環境質量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同時,把好“四道關口”,即環評審批準入關、排污許可關、監督執法關、督察問責關。
他表示,要重點關注“五類項目”,即涉“兩高”項目、生態敏感項目、中西部地區承接排放比較高的產業轉移項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園類項目以及社會關注度高的項目,嚴格審批管理。
在談到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可供全球借鑒的經驗時,黃潤秋提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同時,我國創設了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陸域紅線面積占比超過30%,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