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冬偉
“吃著咯嘣嘣,夜間能點燈,落地粉粉碎,入水撲楞楞。”朗朗上口的順口溜是人們對民權貢麻花的贊譽。走進民權縣王橋鎮麻花莊村,油香撲面,這便是民權貢麻花的香味。6月25日,記者跟隨“鄉村振興看河南”網絡媒體采訪團,走進商丘民權麻花莊,看看這個村如何利用麻花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麻花莊村原名五里河村,該村因貢麻花而得名。《睢州志》《民權縣志》記載,清乾隆帝南巡至黃河渡口時,張家先人將所產麻花奉與乾隆皇帝品嘗,后作為貢品進獻,欽封“麻花莊”。
“麻花莊村曾有6家麻花廠、6家小作坊和許多麻花生產散戶。曾經無序的競爭和相互拆臺,讓村子雖坐擁獨特資源,卻逐漸淪為貧困村。”據當地包村干部介紹,麻花莊村在河南省司法廳和鎮政府的幫扶下,成立村集體企業——民權縣麻花莊村食品有限公司,原有的6家麻花廠成了該公司的分廠,建成標準化生產車間,集中推出最具影響力的商標品牌“張培仁”,一盤“散沙”漸漸聚攏成“沙塔”,村里摘掉了貧困帽子,麻花村也被評為了“國家森林鄉村”。
“以前大家都到周邊大城市打工,導致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如今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能夠賺到與城市相似的收入,離家近還能更好的照顧孩子。”正在對麻花進行包裝的李雪梅告訴記者,當前村里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不再出去打工了,自從村里的麻花產業做起來之后,村民們或在廠子里打工,或做一些麻花相關的周邊產業,“口袋里有錢了,老百姓才能生活的更幸福。”
不僅要守正,也要創新。村民們在堅持古法制作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變化與突破。“在麻花尺寸、口味還有銷售方式上,我們都努力尋求突破、不斷創新,更加適應現代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進一步擴大銷售市場。”民權貢麻花制作技藝第九代傳承人張國棟說。麻花莊村里建立了麻花莊村的電商銷售團隊,利用電商、網銷的形式,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權貢麻花不僅僅局限于線下銷售,而是建成直播間,利用電商、網銷的形式進一步打響了民權貢麻花的品牌知名度。
傳承非遺文化、做強特色產業,如今民權王橋鎮麻花莊麻花產業已成為帶動村民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項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