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孫軼 程賀/文 時碩/圖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不少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頂端新聞“我想@領導”平臺“兩會留言上頂端群眾建言@領導”專區上,也有大學生向代表委員留言咨詢,大學畢業后就業和創業該如何抉擇。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認為創業是就業的另外一種形式,而繼續深造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就業。
創業是就業的一種形式,深造是為了更好就業
高校學生畢業后,有的選擇“慢就業”,有的選擇“靈活就業”,有的學生面對就業、創業和是否繼續深造時,產生了迷茫。
針對大學生的問題,頂端新聞記者將問題帶上全國兩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盧克平為大學生支招。盧克平認為,創業是就業的另外一種形式,而繼續深造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就業。無論就業、創業、還是繼續深造,最終是殊途同歸,都要歸于就業。
應該現在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后再就業?是進入現有單位工作,還是選擇自主創業?盧克平認為,無論做何選擇都是因人而異、因勢而變的,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作綜合比較分析。
“不是說哪種選擇就一定是對的,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最好的。”盧克平說,大學生擇業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騖遠,要準確把握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正確看待面臨的機遇和威脅。通過權衡利弊得失,最終做出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
想創業,要積極參加各種創業賽事積累經驗
疫情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和更嚴峻的挑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從宏觀政策層面上對大學生就業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有力支持。
“作為大學生,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一定要做足功課,不打無準備之仗。既要全面認知自身的能力和特點,又要充分了解就業市場需求和工作崗位要求,提高崗位適配度。”盧克平認為,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實習見習,提前進入工作角色,適應工作氛圍,更好實現從學校到職場的平穩過渡。其次也可響應國家號召,將“小我”融入祖國“大我”,積極爭取“選調生”“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參軍入伍”“特崗計劃”“升學擴招”等政策性崗位,搶占就業先機,享受政策紅利。
盧克平說,對于想創業的畢業生來說,要積極參加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和舉辦的就業創業類講座,更好適應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變化,提高自身職場競爭力, “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要充分利用雙創平臺,積極參加‘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大學生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創業中學會創業,更好把握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需求,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