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于揚 李玉坤 通訊員 郭磊
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藏在厚厚的近視鏡片之后,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緊盯著手里的試管,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午飯時間已到,他全然不顧,只要動手做科研實驗,似乎并沒有其他時間概念。
這就是朱超勝,周口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的一名90后教師,中國石油大學環境工程學博士,他現在的主攻方向是環境監測和廢水、廢氣處理,是一個長期與污染“過招”的人。
兒時的歡樂記憶,讓他走上“治污”的研究道路
3月1日,周口師范學院校園內,32歲的朱超勝步履匆匆,給同學們上完課,他轉身下樓,一頭扎進了實驗室。換上白色的大褂實驗服,他的雙手開始擺弄各種試管和實驗設備,開啟又一輪的實驗。
從讀本科,到讀碩士研究生,再到讀博士研究生,他的專業方向始終是環境工程。當其他同學高考填報志愿,選擇中文、外語、計算機等相對好就業的專業時,他卻意想不到地報考了環境工程專業。沒有人理解他為何這樣做,只是他在堅守內心深處的一個夢想。
時間回溯到兒時。
朱超勝出生在一個偏僻的農村,在他兒時的記憶里,鳥語花香、天藍水清,老家美如畫。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村頭的那條小河溝。“那簡直是我們的樂園,一到夏季,河水清澈見底,我們經常在水里游泳。”回想起孩提時代的歡樂時光,朱超勝意猶未盡。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本美好的生態環境逐漸遭到破壞,那條小河溝里的水先開始變綠,后來變黑發臭,再也無法下水游泳了。“其實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就很簡單,我就想著報個環境工程專業,將來學成歸來,能把家鄉這條小河溝治理好,就覺得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夢想。”朱超勝說。
而真正到了大學接觸到系統的專業學習之后,朱超勝發現,環境工程領域大有作為,絕不是治理一條小河溝那樣簡單,還有更高級、更復雜的學術研究課題。于是,他開始翱翔在科研的海洋里,不浪費一點時間,投身到專業學習中,直到一步步讀完碩士、博士,并成功應聘為周口師范學院教師。
十年磨一劍,他研究出廢氣處理新材料
10年,有一個實驗項目,朱超勝斷斷續續進行了10年。
那還是2012年的時候,朱超勝讀研二,被導師抽調到一個實驗小組,負責研發新型的廢氣處理材料。“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多為碳材料,可以吸附處理廢氣,比如甲醛等,效果也不錯。但是,日常使用沒有問題,到了特殊行業就出現弊端。比如相對封閉、濕度大、溫度高的桑拿房,還有飯店后廚之類的,碳材質的疏水性不是太強,濕度一大,就影響處理廢氣的功能。”朱超勝說,而他研究的主攻方向,就是找到一款新材質,既能很好地吸附處理廢氣,又能抗濕、抗高溫。
10年,從青年步入中年,他始終沒有放棄這一研究。最初的那段時間,他還在中國石油大學讀書,實驗室并不在學校,而是在校企合作的一個公司,他每天要擠兩個小時公交車,才能到實驗室。為了不浪費路上的時間,他在實驗室附近租了一間只有幾平方米的民房,冬冷夏熱還潮濕,但是一想到為實驗節省了時間,他也不覺得條件艱苦,心里還美滋滋的。
“一整天不吃飯的情況,也是常有的事。”朱超勝說,比如做一組實驗,它的反應時間是固定的,他就得在旁邊守著,隨時記錄變化,這樣的話就錯過去了吃飯時間,反正一心撲在實驗上,也不覺得餓。
直到2022年初,這一項堅持了10年的項目終于攻克技術難關,但是因為剛研究出成果,還沒有轉化為實踐產品,也并未量產投入市場。“這個新材料疏水性特別好,我們都知道家里的冰箱容易產生異味,而且里面濕度也特別大,用其他材料處理起來使用周期不長,有可能一天一換,但用上我這個最新研究的材料,就大大延長了使用周期。”朱超勝說。
除此之外,朱超勝還在科研領域獲得了其他成績,并在教學崗位上取得了多項大賽的獎勵。如今,他帶的學生中,有3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專業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僅僅近2年來,就有20多名學生參與到他的實驗中,在實際操作中磨煉提升了動手能力。
“朱老師是一個對學術要求特別嚴謹的人,這個對我們來說,是科研道路上的榜樣。而且他喜歡放手讓我們主導實驗項目,只是告訴我們該怎樣做,而不是替我們做。我覺得,能夠成為朱老師的學生,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周口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2019級學生李靖宇說。
近兩年的統計結果顯示,朱超勝帶的學生中,考研通過率為35%,這是地方本科高校中相對較好的成績了。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